资产之争背后:Peter Schiff为何坚守黄金?

时间:2025-08-29 11:49:36作者:admin分类:知识库浏览:0

资产之争的本质是经济不确定性下,资金在“保值”“增值”“流动性”三者间的权衡博弈;Peter Schiff坚守黄金的逻辑则源于其对货币贬值的长期警惕、历史周期规律的信奉,以及对政策风险与实际利率环境的针对性判断。

image.png

一、资产之争:经济不确定性下的“三角权衡”

核心驱动:宏观博弈与流动性再分配

资产价格波动的底层逻辑,始终围绕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流动性展开。2025年全球市场的“资产之争”尤为典型:美联储启动减息周期后,资金从美元资产向新兴市场分流(如港股反弹),但特朗普政府威胁重启单边关税(针对欧盟农产品)又加剧避险情绪,导致资金同时流向黄金与高股息资产。这种矛盾背后,是投资者对“政策反复性”的应对——既要押注宽松周期的增值机会(如AI科技股),又需配置避险资产对冲潜在冲突(如黄金)。

流动性争夺则呈现“结构化特征”。2025年以太坊现货ETF单月净流入达54亿美元,而比特币ETF遭遇资金流出,反映市场对“生息资产”的偏好:ETH通过质押机制提供稳定收益(年收益率约4.5%),叠加美国《GENIUS Act》的政策支持,使其兼具“数字黄金”与“类债券”属性,与黄金的“纯保值”功能形成直接竞争。

风险偏好分化进一步放大资产差异。高股息资产(如港股非银国企)因盈利确定性成为“防御性选择”,而新能源车等行业因产能过剩遭遇抛压,这种分化本质是市场对“盈利质量”的重新定价——在经济复苏乏力时,“确定性”比“成长性”更受追捧。

主战场:传统避险与新兴资产的角力

资产争夺的核心战场,集中在“传统避险”与“新兴增值”资产的替代关系上。黄金作为“非主权避险资产”,正面临ETH等加密资产的挑战:年轻投资者更倾向于兼具支付功能与收益的数字资产,而黄金仅能作为被动储备。但黄金的“无信用风险”特性仍不可替代——在地缘冲突升级时(如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反复),其与股市的负相关性(相关系数-0.6)显著强于加密资产(ETH与标普500相关系数0.3),凸显“终极避险”价值。

权益市场内部则呈现“区域分化”。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ETF市场,推动被动投资规模扩张,而港股、A股同时演绎“高股息+政策红利”双主线,反映资金对财政刺激(如基建投资)与盈利稳定性的双重押注。这种分化本质是“全球化退潮”下,区域政策周期取代全球流动性成为资产定价的核心变量。

二、Peter Schiff的黄金逻辑:从货币信仰到现实博弈

思想根基:奥地利学派的“硬资产”信仰

作为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,Schiff的黄金逻辑建立在对“法币体系脆弱性”的根本批判上。他认为,美联储长期超发货币(2008-2025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12倍)必然导致美元信用崩塌,而黄金作为“非债务化资产”,是唯一能穿越货币周期的“终极支付手段”。这一逻辑在2025年仍具现实意义:美国联邦债务/GDP比率突破130%,减息周期虽暂缓美元升值,但债务滚雪球效应下,市场对“美元信用稀释”的担忧从未消失,支撑黄金的长期配置需求。

历史周期规律进一步强化其立场。过去20年数据显示,黄金在高通胀期(如2022-2023年)年化回报达15%,远超同期美股(8.5%);而在股市波动率上升时(如2025年初市场震荡),黄金的“危机对冲”属性凸显——标普500指数下跌10%期间,黄金平均上涨4.2%,这种“负相关性”使其成为资产组合的“稳定器”。

对市场的针对性判断

Schiff对2025年市场的判断,聚焦于“政策风险”与“实际利率”两大变量。一方面,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(如威胁对欧盟加征20%关税)推升全球供应链成本,黄金作为“非主权资产”可规避贸易壁垒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;另一方面,尽管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,但油价反弹可能引发二次通胀(2025年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90美元/桶),若通胀率回升至4%以上,实际利率(名义利率-通胀)可能再度转正,压制成长股估值,而黄金在滞胀环境中(1970年代、2022年)的表现历来优于股票与债券。

争议与挑战:时代变迁中的“黄金困境”

Schiff的逻辑面临两大现实挑战。其一,加密货币分流年轻投资者:ETH等资产通过智能合约实现“可编程价值”,兼具支付、质押、DeFi应用等功能,而黄金仅能作为储备资产,缺乏“场景化价值”;其二,央行购金节奏放缓:2025年俄罗斯等传统购金大国减少增持,转向人民币等非美货币储备,可能削弱黄金的机构需求支撑。这些变化意味着,黄金的“避险护城河”虽未消失,但需在“数字时代”重新定义自身价值。

image.png

三、结语:资产之争的长期逻辑与Schiff的启示

资产之争的本质,是经济规则重构期的“价值锚定”过程——当旧秩序(美元主导、低通胀)松动,新秩序(多元货币、高波动)尚未成型,资金必然在不同资产间寻找确定性。黄金在这一过程中仍是“安全垫”,但其份额可能被加密资产与高股息资产侵蚀。

Schiff的坚守,本质是对“货币信用本质”的终极拷问:无论金融创新如何演进,“不依赖任何主权背书的硬资产”始终有其存在价值。2025年的市场或许证明,黄金不再是唯一选择,但在政策反复、债务高企的时代,Schiff的“警惕货币贬值”逻辑,仍是所有投资者需要铭记的风险启示。

相关标签: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