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anEck为何抨击SEC加密ETF监管逻辑?
VanEck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的监管逻辑抨击,核心源于对加密货币ETF审批效率低下、规则透明度不足及创新抑制的不满。这场争议本质是加密资产证券化进程中,市场对“监管稳定性”的迫切需求与SEC以“投资者保护”为名的审慎立场之间的深度博弈。
一、争议起源:从比特币ETF到更广泛的加密资产证券化困局
自2023年起,SEC对加密货币现货ETF的审批延迟已引发行业持续质疑。2024年1月现货比特币ETF的获批曾短暂缓解矛盾,但市场焦点很快转向更复杂的加密资产证券化产品——如权益质押ETF、Solana等新兴公链ETF。此时,VanEck等机构发现,SEC的审批逻辑并未随市场发展同步进化:一方面,比特币ETF的“快速通道”审批被视为特例;另一方面,其他资产类别的申请仍面临模糊且严苛的审查标准。以2025年6月VanEck与21Shares联合提交的提案为例,其核心诉求是恢复ETF审批的“First-to-File”(先到先得)规则,直指SEC在权益质押ETF(如SOL ETF)审批中的拖延——尽管SEC早在2024年就否决了Cboe的Solana ETF申请,但VanEck认为,SEC对“证券属性”的界定始终模糊,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预判合规路径,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对市场效率的损害。
二、VanEck抨击的三大核心逻辑
1. 审批程序:效率低下与规则不公
VanEck的首要批评指向SEC审批流程的“非标准化”。2025年6月的联合提案中,其明确指出SEC在比特币ETF获批后,未将相同标准应用于其他资产:比特币ETF从申请到获批仅用4个月,而Solana ETF等产品却因“市场操纵风险”“托管安全性”等重复理由被长期搁置。更关键的是,SEC放弃了传统ETF审批的“First-to-File”原则,导致机构无法通过合规性竞争获得优先审核权,反而陷入“猜谜式”的监管博弈。例如,VanEck在2025年Q2对Solana ETF的二次申诉中提到,SEC既未明确Solana代币是否属于“证券”,也未解释为何同类产品在欧洲市场(如2025年Q2新加坡批准的Cardano ETF)能通过审查,这种“双重标准”直接削弱了美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。
2. 监管框架:规则模糊与执行矛盾
SEC监管逻辑的“不一致性”是VanEck抨击的另一重点。最典型的案例是“实物申赎机制”的滞后调整:此前SEC强制要求加密ETF仅能通过现金申赎,与传统ETF的实物申赎机制脱节,导致套利成本激增、流动性受限。尽管SEC在2025年7月最终批准了实物申赎机制,但VanEck直言这一调整“姗姗来迟”,且未同步覆盖所有加密资产类别(如权益质押代币仍被排除在外)。更深层的矛盾在于“证券属性认定”的透明度缺失——VanEck援引2025年7月31日SEC主席Paul Atkins的讲话指出,SEC对“非证券类加密资产”与“证券类代币”的区分标准始终未明确,机构需耗费大量资源猜测监管意图,这种合规成本本质上是对创新的抑制。
3. 创新抑制:国际竞争与市场公平的失衡
VanEck多次警告,SEC的保守立场正在削弱美国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。数据显示,欧洲与亚洲市场已加速推出多元化加密ETF:2025年Q2新加坡批准首个Cardano ETF,欧盟通过MiCA法案后已有12只加密ETF上市,而美国市场除比特币外的产品仍受严格限制。VanEck认为,SEC对“投资者保护”的过度强调,实则形成了对创新的“隐性壁垒”——对比特币ETF的“例外处理”看似开放,却因未建立普适性规则,反而加剧了市场不公平竞争,导致中小机构难以进入,最终形成“监管保护下的垄断”。
三、SEC的回应:审慎立场与有限妥协
面对抨击,SEC并非完全无动于衷。2025年以来,其已采取一系列缓和措施:7月30日批准所有加密ETF采用实物申赎机制,降低市场摩擦;8月初启动“Project Crypto”,通过全国8个城市的初创企业圆桌会议收集行业反馈;Paul Atkins在7月31日的演讲中承诺,将在数月内发布明确的“加密资产证券属性指引”。但这些措施仍被VanEck视为“被动应对”——实物申赎机制的落地滞后市场需求近2年,而“证券属性指引”的“数月落地”承诺,对急需明确规则的机构而言仍是“远水难解近渴”。SEC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“投资者保护”:其认为加密资产的高波动性、托管风险及市场操纵隐患尚未完全解决,过快开放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,这种审慎立场虽有合理性,却与市场对“监管确定性”的需求形成尖锐对立。
四、博弈的未来:从对抗到渐进式平衡?
短期来看,VanEck等机构的诉求与SEC的监管惯性仍将持续碰撞。VanEck已调整策略:一方面优先推进合规性争议较小的产品(如稳定币ETF),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诉讼施压(如2025年Q2对Solana ETF的二次申诉)。而SEC内部,以Hester Peirce为代表的改革派正推动“渐进式开放”,预计2025年底前可能批准2-3只权益质押ETF,但全面监管框架的完善需等到2026年大选后。
这场争议的本质,是加密资产从“边缘创新”走向“主流金融”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:市场需要监管提供稳定预期以降低合规成本,而监管则需在创新与风险间寻找平衡。VanEck的抨击既是对规则的挑战,也是对监管进化的倒逼——未来,SEC能否在“投资者保护”与“市场活力”间找到更精细的平衡点,将直接决定美国在全球加密资产证券化竞赛中的位置。